“君子固穷”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意思是君子即使陷入困境,依然固守节操和本分;而小人身处逆境,则容易想入非非,胡作非为,强调君子身处逆境却坚贞不渝。
穷,形声字,从穴,躬声。《说文解字》注:“穷,极也。”本义为身居洞穴,身体被迫弯曲、不自由。用作形容词,指穷尽、完结,如《尔雅》:“穷,竟也。”又指不得志,处境窘迫,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人穷则反本。”用作动词,指揭穿,如沈括《梦溪笔谈》:“恐事穷且得罪。”也用作名词,同“躬”,指身体,如《荀子·正名》:“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。”
《滕王阁序》言:“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?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”君子即使面对艰难险阻,总能执着地追求,不失高远之志。《孔子家语·在厄》言:“君子修道立德,不为穷困而改节。”君子无论身处何种困顿的境地,都要有“固穷”的胸襟和气度。春秋末期的鲁国,内乱不断,旧日的贵族世家大都衰落。颜回也仅有贵族的空头衔,只能节衣缩食、身居陋巷。在这种艰苦环境下,颜回仍然安于清贫,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。因为他的坚守和追求,心中有道,以身守道,穷且益坚,乐此不疲,孔子评价其“贤哉,回也!”
古语“穷”与“达”相对。君子即使没有显赫的官职、功名,依然保持仁爱为民情怀。苏轼从政四十年,多次被贬,颠沛流离,但穷达如一,始终坚守勤于政事、爱民为民的操守。苏轼谪贬惠州,“不得签书公事”,是有职无权的闲官,但是在惠州遭受特大洪水后,房屋倒塌,百姓流离失所,苏轼心忧百姓,实地考察并提出修建“两桥一堤”建议。同时,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,苏轼捐出皇帝赏赐的犀带,还动员弟弟苏辙及弟媳捐款。历时八个月,新桥、新堤建成,惠州百姓欢欣鼓舞,“父老喜云集,箪壶无空携”。后来,惠州人民把丰湖两段堤称为苏堤,永久纪念。苏轼勤政为民之心始终如一,正如他在《杭州召还乞郡状》中说的那样,“守其初心,始终不变”。
君子固穷,是因为有坚定的信念,这个信念主要体现在对“道”的执着追求上。正缘于此,才能够忍受一切苦厄,渡过一切困境。在这一点上,共产党人也是一样的。革命时期,方志敏曾写下《清贫》一文传世,其中有一句:“清贫,洁白朴素的生活,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。”
安贫乐道,不失气节。广大党员干部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,锤炼政治品格,在名利面前保持“澄江静如练”的淡泊坦然,在事业面前保持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的理想抱负,常修常炼、求新求进。(作者:范义承)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